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治下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创造了一个盛世,但是乾隆时代也是历史上意志被压缩的最虚弱的时代,他留下的是一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大清,所以乾隆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1711年,乾隆帝在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出生了,取名弘历,母亲是钮祜禄氏。
弘历从小就非常聪明,少年老成,十分懂事,也很善于与人相处。
在12岁的时候,弘历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帝政务缠身,他的孙子们又实在太多,其实很多他都是没见过的。
第一次见面,弘历就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康熙就决定把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此后的时间里他们祖孙二人几乎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弘历就陪在身边磨墨,康熙还会手把手的教弘历写字。
甚至康熙同大臣讨论军国大事的时候,也特批弘历留在身边。
康熙还亲自教弘历射箭,弘历非常有天赋,首次学习就连中五矢,康熙大喜,赐给他一件黄马褂。
这段时间,康熙不管做什么都会把弘历带在身边。
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1723年正月,雍正前往天坛举行大典,回宫后就单独把弘历召到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肉,让他吃掉。
弘历很聪明,因为之前不论什么事父亲对他和弟弟都是同等对待,这次刚从天坛回来就单独召见他,肯定是有深意的,也就知道了父亲已经定自己为太子了。
为了避免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的悲剧,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在雍正元年他就和张廷玉、鄂尔泰两人秘密立储,亲自写下密旨,确定了皇位继承人。
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大学士张廷玉说,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派太监找到密旨,宣读了密旨。
弘历的继位过程没有权力斗争,没有血雨腥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是光明正大的,这时弘历二十五岁。
弘历登上了皇位,年号乾隆,乾隆帝接手的大清是一个强大的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治理,政治清明,内无起义和灾荒,外无战争的威胁。
乾隆帝从六岁到二十五岁的时光基本都是在书房度过的,熟读儒家经典,也研究过历代帝王,他以唐太宗为自己的楷模,要把大清带向巅峰,超越唐太宗,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否定自己的父亲。
雍正驾崩后的第三天,乾隆就把雍正养在宫里的道士赶出皇宫。
雍正信奉佛道,执政期间佛道人数众多,而乾隆信奉儒家正统,宣布今后出家,必须取得官方下发的度牒,以控制僧侣数量。
雍正鼓励开荒,以开荒亩数来衡量官员政绩,各地官员纷纷虚报,导致赋税也随着田地亩数的增长而增长,变相增加了负担。
乾隆继位后就下令详查上报的开垦亩数,不能造假,然后下令免除百姓在雍正十二年前欠的赋税,以减轻负担。
雍正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的高压统治,残酷无情,乾隆新君继位,为了收拢人心,决定实行宽仁政策,而且经过雍正十三年的治理,国家政治清明,贪腐问题已经有效控制,没有必要继续实行高压统治了。
乾隆谕令允禩、允禟等人虽然去世,但恢复他们子孙的宗室身份,其他还在囚禁的也都放了出来,赐给公爵。
雍正清查亏空案,很多人被罚的倾家荡产,乾隆对这些官员也进行了宽大处理,赔款到此为止,不再株连亲友,免除了69名官员的欠款。
乾隆的宽仁政策收到了很好效果,在全国臣民间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乾隆实行的也是专制统治,做到了大权独揽。
乾隆对母亲很孝顺,但是绝不允许太后干预朝政,他上位第三天就发了谕旨告诫宫中的太监宫女,就是让太后不要干预朝政。
对自己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乾隆给金钱、给爵位,但在政治权力上,乾隆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干政,不断的打压。
对其他皇室贵族,乾隆也不允许他们干政,这些亲贵从手握重权到无所事事,不免要发发牢骚。
康熙时期的废太子之子弘皙和几个平辈的兄弟经常到赋闲在家的庄亲王家,谈论朝政,发发牢骚,这事被乾隆知道了后,他以结党营私的罪名革去庄亲王的俸禄,弘皙被革去亲王,软禁了起来,其他几个兄弟也被处罚。
乾隆十三年是他皇帝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乾隆从之前的宽仁变得刻薄暴怒,拿起了父亲留下的屠刀。
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去世,另一件是金川战争遇到了严重挫折,让大清丢尽了颜面。
皇后富察氏去世,乾隆非常悲痛,为了寄托哀思,他决定办一个盛大的葬礼,但在办理葬礼过程中,朝廷官员犯了一些错误,让乾隆暴怒。
先是翰林院制作的皇后册文,在满语译文中,将皇妣错译成了先太后,乾隆暴怒,下令将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治罪,刑部看到皇帝愤怒,就重判为绞监候。
结果乾隆认为判的不够重,认为是刑部在庇护,将刑部官员革职,阿克敦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
之后乾隆又认为皇后的册宝制作的不够好,将工部全员问罪,又因为祭礼的桌子不干净,将光禄寺的主要官员降职。
清朝的辫发,十天半月就要理一次发,满族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帝后之丧,官员们一百天之内不能理发,这个习俗并没有严格执行,之前雍正去世的时候也有官员剃头,没有被追究责任,因此这次皇后去世,也有官员理了发。
结果被乾隆发现了,乾隆暴怒,本来打算将剃头官员处死,后来发现人数太多了,才改为轻判,但是一些一品大员也剃了头,这让乾隆无法容忍,像江南河道总督这样的一品大员被赐自尽。
这一年,乾隆从之前的宽仁变得喜怒无常、残酷无情,一方面是由于皇后富察氏的去世导致的心理失常,另一方面是之前的宽大政策引起了官僚集团的懈怠,贪污腐败又有所抬头,社会治安也恶化了。
乾隆早就酝酿着对官僚系统来一次大动作了。
乾隆十三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金川战争不顺利,让大清颜面扫地。
乾隆十年,川陕总督庆复等人奏报,四川金川、瞻对等地的一些藏民劫掠过路商人,甚至抢劫官兵财物,请求用兵,于是乾隆派兵征剿。
由于清军缺乏高海拔地区作战经验,一直到乾隆十三年,用兵二十万,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没取得多大效果,而且屡屡失利。因为办事不力,三任统兵大臣都被赐死。
战争的不力让乾隆认识到清军军备废弛,开始整顿军务。
从这年开始,乾隆完全回到了雍正的老路,变得刁钻刻薄,不留情面。
乾隆登基之时,康熙和雍正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大清,乾隆又通过其出色的执政能力使清朝登上了盛世之巅。
乾隆非常勤政,他基本每天六点钟就会起床,进早膳,看文件,召集王公大臣议政,晚膳后还要处理公文。
每次上朝也通常都是乾隆已经准备好,大臣们都还没到,即使生病,乾隆也照常工作。
乾隆对整顿吏治,惩治贪污方面处理也很坚决,甚至比雍正朝还严厉。
乾隆非常重视农民与农业,关注民生,对水涝灾害十分关注,关注赈灾事宜,乾隆熟读历史,深知让农民吃饱饭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为了让百姓吃饱饭,乾隆一直鼓励垦荒,他还宣布对农民新开垦出的土地,永远不用交税,还多次减免农民税款。
另外,乾隆还大力推广红薯、玉米这两种高产作物的种植,得益于这两种作物,乾隆朝的粮食总量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支撑了乾隆朝的人口大爆炸。
乾隆六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1.43亿,到乾隆六十年,人口已经增长到了接近3亿,翻了一倍。
在武功方面,乾隆趁准噶尔汗国内乱的时机,在乾隆二十年主动出兵。
因为机会是突然出现的,乾隆没有准备,粮草成了问题,乾隆帝决定让每名士兵自带两个月的口粮,其他的取之于沿途的蒙古牧民,也就是沿路抢劫。
清军的这个策略导致蒙古人纷纷起兵反叛,清军经过三年战争,以惨胜的方式彻底消灭了敌对势力。
在准噶尔四部中,只有杜尔伯特部投降后一直忠心耿耿,其他三部都是屡降屡叛,乾隆担心过几十年后,准噶尔部又恢复活力,重新反叛,经过考虑后,决定对杜尔伯特部之外的准噶尔蒙古人进行大屠杀。
乾隆以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方式完成了空前的统一。
在内部,乾隆大权独揽,政局稳定,外部,彻底平定了准噶尔,乾隆又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据统计当时的GDP已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也达到了最高峰,登上了盛世之巅。
但是乾隆盛世却是一个贫困的盛世,虽然粮食总产量很高,但是人均下来却又处于落后水平。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种不起地,普遍贫民化,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到了乾隆中后期,精力越来越差,越来越喜欢安静,不愿生事,于是懒惰之风迅速在官场蔓延,遇事推诿,效率极低。
而到了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加剧,各地抗租抗税斗争不断,民间宗教和结社活动也逐渐兴起。
晚年的乾隆还十分热衷于收受官员的进贡,很多封疆大吏甚至放下工作,专门为皇帝购买奢侈品,而这些最终都转嫁到百姓身上,加重了负担。
然而皇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内务府的收入有限,靠贡品也不能满足乾隆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和珅推出了议罪银制度,官员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通过罚款了之。
这些议罪银的收入都进了乾隆的小金库,按乾隆的说法,议罪银制度既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又让皇帝手头宽裕,还惩戒了不法官员,一举多得,其实这项制度导致了严重后果。
议罪银制度不仅没有起到惩戒作用,反而成了官员犯罪的保护伞,官员贪污腐败罚款了事,家产罚光后又大肆搜刮,乾隆的宠臣和珅就是最大的贪污者。
盛极而衰,政治清明的乾隆盛世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向了全面腐败,乾隆去世前三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清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乾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那个时候清朝也有国际贸易,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英国。
清政府规定只能在夏天进行贸易,贸易场所只有广州,外国人来广州后只能住在“十三行街”,没事不允许外出。
而且清政府也不屑于跟他们打交道,所有的外贸事务都要经由“十三行”这个民间组织,外国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价格有多低,然后采购东西必须经过十三行,不管他们怎么抬高价格。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陋规,清政府官员对十三行索要贿赂,而这些都转嫁到了外商头上。英国一直都在想办法突破十三行的控制。
1792年秋天,英国派人到广州送信,说打算来朝贡天朝,给皇帝祝寿,这意味着会有大批西洋玩意进贡,乾隆非常高兴,特意允许使团可以从天津入京。
1793年7月,马戛尔尼带领的英国使团到达天津,但是此后在觐见过程中因为礼仪的问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乾隆对礼品的失望又加重了对英国人的反感。
英国人给乾隆写了封信,提出想互派使节,开放珠山、宁波、天津,改革广州贸易体制并公开关税等等。
乾隆下了一道谕旨,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进行了逐条批驳,全部否定,乾隆的这道谕旨也向全世界宣告了想通过和平方式打开清朝的大门是不可能的。
马戛尔尼此行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探清了清朝的虚实,摸清了道路,五十年后就爆发了鸦片战争。
其实在乾隆年间,鸦片就已经成为了威胁,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只能用白银来换取茶叶,导致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人想到了鸦片,到乾隆晚年,鸦片就已经成为一种公害。
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乾隆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大中,假如他能从马戛尔尼使团进贡过程中看到差距,或许还来得及。
1773年,乾隆密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举行了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十五阿哥,就是嘉庆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
虽然退了位,但是乾隆还是一国之主,嘉庆皇帝也十分聪明,他明白自己的角色,每天勤恳处理政事,但是不做决定,不发命令,所有的事务都听父亲处分。
乾隆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几天后的初七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起义迅速蔓延,乾隆太上皇的这几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镇压起义上。
这次起义宣告了乾隆盛世的彻底结束,清朝也从此元气丧尽,一蹶不振。
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走完了他八十九年的一生。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基,八十六岁禅位,之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其实还是实际权力的掌控者,在位六十四年,其统治时间之长居于世界前列。
乾隆治下的中国是几千年来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乾隆专制精神的保守与僵化给中华民族精神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乾隆中晚期,其统治已由政治清明转向了全面腐败,清朝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乾隆皇帝可以说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他是辉煌盛世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